云南森林消防總隊:莽莽林海 一路艱辛一路歌!2020-04-13 13:53:53
2020年的3月末,云南境內,火災四起,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隊指戰員連續奮戰五天四夜,轉戰多個火場,最終圓滿完成了昆明祿勸、昆明西山和楚雄交界處兩起森林火災撲救任務。
名字不重要 就是“山里人”
山勢連綿疊嶂,植被蒼翠如云。隨著隊伍行走在昆明市祿勸縣海拔近2000米的翠華鎮爛泥箐林區,蔥蘢茂盛的盤根老樹高過頭頂,沿著蜿蜒陡峭的山間小路踏出密林,穿越林溪間的護林員成為了大自然的“點睛之筆”。山脊線高聳而遼遠,林間小路寧靜且幽長,踏過滿是荊棘的灌木叢,跟隨護林員向火場開進,用腳步去丈量這綠色峰線,春夏秋冬四季過往,日夜巡護,山岳無言,山谷深處那些爭著向太陽微笑的馬蘭花便是對護林員最好的褒獎。
年近50歲的護林員隨隊伍一起向火場進發,15公里的山路,荊棘而陡峭。“鐵腳板”面對崎嶇的山路也顯得幾分艱難,年復一年,老護林員巡護的身影如同透過樹木枝葉的陽光在林間顯得熠熠生輝。高而深的顴骨,眼窩略陷,滿臉褶子,黝黑的皮膚,穿著洗了發白的迷彩服,他常年巡山護林,對地形十分熟悉,走在隊伍最前面,為隊伍帶路。
此時已是上午11點,仍然不敢放慢腳步,他說:“養大一片林子不容易,巡山護林就像是看待自己的娃娃,林子著火了,看著就心疼啊。”沿著山地溝谷向上爬,越過山脊線,鵝黃色的濃煙清晰的出現在眼前,這里的林區屬于老護林員看管。他佝僂的背影刻畫出了歲月劃過的痕跡。“老鄉,這里有沒有小路能直接到火線?”望著荊棘密布的山林,支隊政治委員楊仙永問道。“這里常年沒有人來往,山間一直沒有路,只能穿過林子了。”森林著火令他痛心不已,這片林區,他平均每天來兩次,還是沒有管住人為失火。開進的途中,砍刀手在前面開路,護林員則緊跟他們身后辨別方位。當靠近火場時,老護林員提著兩個密封水桶過來,滅火隊員撲打明火,老護林員在后方提著水桶為滅火隊員加水。一桶水數十斤重,在高山上,對年近50的人來說,難度可想而知,可似乎在我們眼中,這個水桶在他手中并不算太重。
“大爺,怎么稱呼您?”
“稱呼啥子喲,俺們就是個山里人,不重要不重要,你們才是英雄。”話語之間透露著濃濃的樸實,他們護林不為名利,只為守護好這片養活一村人的大山。
祿勸火場,他與我們一同戰斗在一線,那一份護林人的初心不禁讓人心生敬佩。我始終相信,在經歷過世代更迭和艱苦的歲月洗禮后,人總是會多點情懷,多點對人世間的善意。
火場“三劍客”:我還好!我能行!
一支完整的班組滅火序列,風機手、水槍手和砍刀手是必不可少的。同時他們在撲救森林火災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美其名曰火場“三劍客”,劈荊斬棘、亮劍火魔,他們毫不畏懼。
4月1日早晨,天開始蒙蒙亮,火線上滅火機轟鳴的聲音低沉了下來,前方倒木縱橫、到處布滿了荊棘,撲火隊員已無路可走,不得不停了下來。直屬大隊教導員周明泉站到高處向遠望去,在他的左側就是火線,順著火線一直向前是一條布滿荊棘藤條和巨大倒木的巨大溝壑。作為一線指揮員,他深知滅火作戰中最寶貴的是時間,一旦錯過了無風天氣的有利撲打時機,一旦氣溫回升或者風向突變,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,人員將無法在密林中快速轉移避險,這將對撲火隊員造成巨大威脅??吹竭@樣的情況,支隊長李孝忠馬上定下決心,命令直屬大隊和特勤大隊召集所有砍刀手,往火線右側密林處開辟道路,從山底迂回接近火線。
幾名砍刀手顧不上荊棘刺穿自己的皮肉,藤條太多就一條一條的砍,倒木太大就拿油鋸一點一點的鋸,硬是開出了一條新路。一級消防士溫榮斌就是其中一名油鋸手,作為“雙面手”的他不僅油鋸使得精,炒菜也是一把好手。入職多年來,一直勤勤懇懇、任勞任怨,任何時候都像一顆螺絲釘一樣緊緊的釘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。手磨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血泡,在火場上連續奮戰6個小時的他不需要人替換,沒有一句怨言,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“我還好!”誰又能想到,其實火場之下他是一名炊事員。
周建華是一名風機手,他的任務就是打火頭、攻險段,哪里火最大,他就出現在哪里。在滅火作戰中,他就像是一把利劍一樣,直刺火魔胸膛。在西山區武家箐火場,他所在單位接到任務要對火線進行合圍,在凌晨發起總攻后,他作為風機手始終沖在最前端。深夜中,機器的轟鳴聲響徹山谷,滾滾的濃煙彌漫在空中,襯上皎潔的月光頗有幾分詩意。“水槍手,快給我臉上滋點水,降降溫!”長時間與火頭近距離接觸,周建華全身被烘烤的滾燙,汗水只能浸在頭巾上幾秒鐘又被迅速烘干。“現在火線已基本可控,大家打起精神來,干它最后一票!”他說完后手持滅火機欲沖上去,只見他剛邁出步子,身體一個恍惚,身子差點順著叢林翻滾下去,后面的兄弟眼疾手快趕忙拽住他。長時間的戰斗讓他體力消耗過度,最后說不過大家,他換了二號工具在隊伍后跟進清理。
明火全部撲滅后,他癱靠在一旁,拿出了一張褶皺的濕紙巾擦擦臉,隨后掏出手機跟妻子女兒報了平安,“你們看我臉這么干凈,這次都沒怎么去一線,一切都好呢,一點不累,我們安全著呢,放心吧,今天肯定能回單位了……”看著鏡頭里的妻兒,他把所有的苦與淚藏匿于心間,對于一家之主的他來說,有些事是屬于自己的秘密。事后,他脫下衣服,才知道自己背部已經磨破了皮、手心也磨出了水泡。
在此次滅火作戰中,有一只打不死的“小強”被眾人夸贊。江曉強因為諧音,平日里隊員們都親切的稱他為“小強”,他骨子里的那股堅韌和他的外號一樣。他是中隊清理班的水槍手,在火場上,他的任務除了清理余火,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給火線最前沿的滅火隊員送水,確保一線水槍手不斷水。4月2日凌晨,當火線撲打到滿是藤條和荊棘的溝箐時,隊伍變得寸步難行,而此時前方出現較大的樹冠火,面對樹冠火風機已不起作用,攻堅組急需大量的水,此時對講機里不停的急呼,“沒有水了!沒有水了!”聽到前方水源告急的江曉強背起水箱就沖,嘴里大喊著“前面沒水了,讓我過一下!讓我過一下!”就這樣,他一趟又一趟來回不停地奔跑著,不停地把老鄉送來的水灌滿自己的水槍后又送往前去,看他累得滿頭大汗、精疲力竭,新消防員也受他感染,紛紛扛起水箱往一線送起水來。
大火被撲滅了,隊伍由撲打明火轉為看守火場。臨近飯點,江曉強主動報名去為隊友們領取午飯。取飯地點可在兩座山頭之外,沿路都是倒木,山勢也特別陡峭,一來一回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。取回午飯,曉強噗通一聲癱坐在地上,雙腿不停抽動著,體力達到了極限,他一個人就背了中隊十多人的午飯。中隊長見狀過來詢問,他堅定地說:“我可是打不死的‘小強’,這點事算什么。”
平安去 平安回
有那么一群人,他們不上火線、不打火頭、不攻險段,他們的任務是讓隊員們安全、快速地抵達火場,為撲打森林火災爭取寶貴的時間,他們就是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隊的車輛駕駛員們。在五天四夜里,運送物資、連續轉場,他們累計行駛時間30多個小時,距離600公里,期間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、一次違章違紀。云南山路十八彎,3月31日,在撲救祿勸森林火災時,支隊經過長達4個多小時的機動,到達了火場山腳下,距離火線僅有七八里路程,這短短的路程讓駕駛員們犯難了。連綿蜿蜒的山路坑坑洼洼、崎嶇不平,坡度接近50度,最大彎度超過140度,路沿之下便是懸崖。前面是一百多度的急轉彎,后面是一百多米深懸崖,每個彎道都要來回倒車才能通過,這不僅是對駕駛員技能的考驗,更是對他們心里素質的一個實戰檢驗。面對挑戰,他們凝神靜氣,停車、倒車,拉手剎,半松離合,順勢一腳油門,所有動作一氣呵成,車輪帶起的黃沙打在路旁的樹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響,好像也在為駕駛員精湛的車技而鼓掌。
直屬大隊四級消防士干潤在駕駛員隊伍里年齡最小、駕齡最短。在山路開進途中,他雙手緊緊把著方向盤,立起了整個身子,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似的死死地盯著道沿,小心翼翼地向前開進。每通過一個彎道他都要長舒一口氣,一路下來渾然不知自己早已是滿頭大汗,他說我手中握的不是方向盤,是所有兄弟的身家性命,作為森林消防隊伍的駕駛員,想不做“老司機”都難,就是這句簡單的話卻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中。
時光荏苒 我已不是從前那個少年
以前上學的時候經常能見到森林消防出警,那時心中總是懷著無比的期望,自己是否有一天能加入他們的序列,我也想坐在響著警笛的消防車上……
2016年9月,學校應征青年入伍,劉江濤懷揣著自己心中的的向往,從安寧市冶金專科學校應征入伍,直到下隊之后,他才發現自己所在的特勤大隊與大學僅有五公里的路程……
滅火出警20余次路過母校門口,森林滅火的艱辛與他曾經的求學時光形成鮮明對比,既然選擇就要無怨無悔,他懂得寬敞明亮的教室來之不易,他更明白消防救援事業的偉大。他2016年入伍,大學畢業套改三級消防士,現為特勤大隊二中隊四班副班長,在今年昆明祿勸、西山區兩次滅火作戰中,劉江濤背負30余斤的滅火裝備參加滅火作戰,同時兼任班級的安全員,他在火場上沖一線,與風力滅火機共同配合,殲滅火頭,在15公里的長途行軍中,他熱心幫助新同志,遇到什么問題,劉江濤總是積極幫他們解決。
隊伍即將到達營區,指導員韓云在車中呼喊到,“兄弟們,醒醒,快到營區了,大家整理下裝備。”劉江濤睜開惺忪的雙眼,映入眼簾的是他曾經的母校,行駛過往的學弟們滿眼好奇望著他們,時光回溯多年前,曾經的他們是我,而如今的我是誰?
我是森林消防員,我守護著人民和山河。
聲明: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