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均每年1次6級以上地震 新疆如何避震?2019-10-21 11:01:11
新疆坐擁五條地震帶 強度大,頻度高,分布廣
新疆地域遼闊,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,截至2017年末,新疆總人口2444.67萬人,比北京約多300萬人,但面積卻有101個北京大。用地廣人稀來形容新疆,確實正確。但新疆自身的地理條件,大多數省份卻難以相較。它地處歐亞地震帶,境內由北向南分布著阿爾泰地震帶、北天山地震帶、南天山地震帶、西昆侖地震帶和阿爾金地震帶,地震活動強度大,頻度高,分布廣,屬于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。
新疆地處歐亞地震帶,地震活動強度大,頻度高,分布廣。20世紀以來新疆發生8級大震3次,占中國大陸38%;發生7級地震18次,占中國大陸25%;6級地震105次,占中國大陸23.8%;5級地震500次,占中國大陸26.2%。平均每年發生1次左右6級以上地震、發生5次左右5級以上地震,平均5-6年就有1次7級以上地震發生。除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部分區域外,地震活動遍布全疆。190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81/4級地震是新疆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。近年來新疆震情形勢復雜嚴峻,2011年6月以來新疆地區中強地震頻發,發生5級以上地震41次,其中6級以上地震8次,7級以上地震1次。
新疆地震局黨組書記張勇介紹情況。記者孝金波攝
“新疆地震區域廣,震級高,為了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我們在防震減災方面下了大力氣。其中抗震安居房的建設與百姓息息相關,從源頭上保障震后房屋安全問題,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評。”新疆地震局黨組書記張勇介紹。新疆安居富民工程促進了全區經濟增長,促進了農民增收,拉動了建材消費,安居富民工程已成為各族農民群眾看得見、摸得著的“得民心工程、惠民生工程、促民安工程”,得到各族農民群眾的衷心擁護,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揮了積極作用。連續多年在全國農村危房改造績效評價中名列前茅,已建成的農村安居房經受住了歷次(自2004年以來,新疆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60余次)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考驗,無一損毀,累計減少經濟損失30億元,成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有力屏障。
著力監測預報、災害防御、應急救援三重點
巨型監測屏幕上,密密麻麻的監測站點顯示不同的標識提示,不時就會有自動測定地震的警報聲發出……在新疆地震局監測中心大廳里,監測中心主任魏斌介紹,這里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,除了機器自動測定外,還需要人工核實。
新疆地震局成立于1978年,其前身是1970年組建的新疆地震大隊。目前,自治區地震局有職能部門和內設機構10個,下屬事業單位9個,12個有人值守地震監測臺站分布在天山南北,最遠的和田臺距烏魯木齊市1600余公里,比北京到上海的距離還要遠。日常工作主要為監測預報、災害防御、應急救援、科技與外事等工作內容。
預報專家高國英向記者介紹情況。記者孝金波攝
“監測預報”就是平時網民最熟悉的職能,包括組織實施地震監測預報方案,統一規劃和管理地震監測臺網;承擔測震、強震臺網建設、升級改造、儀器維護,以及資料收集、分析處理、大震速報;承擔全區日常地震分析預報、震情跟蹤和值班任務;地下流體臺站建設升級改造及儀器維護;承擔流動重力、跨斷層流動水準、GPS及激光測距等地震監測和地形變研究工作等任務。
此外,“震害防御”職能包括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震災預防工作體系;管理抗震設防要求;承擔地震災害預測;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工作;承擔地震地質基礎研究、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和科學考察,以及中長期地震預測研究等工作。“應急救援”職能包括組織與協調地震應急工作,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應急救援工作體系,組建和培訓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等工作。
測繪填圖 不斷前行,就能離目標更近
想要窺探地下的秘密,離不開專業測繪工作者的艱辛付出。新疆地域遼闊,監測點分散,野外工作量大,一直以來,新疆地震測繪研究院主要承擔著全疆200多個流動GPS點、180余個流動重力監測點、50余個全國綜合地球物理場監測點、16個烏魯木齊“首府圈”綜合監測點、12個跨斷層場地一等水準、3個場地紅外線激光測距觀測和全疆32個GNSS站的數據處理、運維及中強地震應急及災后現場評估等工作,獲取的寶貴的形變監測數據,為新疆區域中強地震趨勢研判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在新疆,地廣人稀,自然環境惡劣,給測繪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。多年來,新疆地震測繪人扎根邊疆,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奔波在天山南北、昆侖戈壁,感受極寒極熱。為了第一時間獲取寶貴的觀測數據,海拔5000米的昆侖雪域、赤地千里的北疆戈壁、黃沙肆虐的南疆盆地、舉步維艱的伊犁林區,處處留下了地震測繪隊員們的足跡。
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研究員柏美祥介紹情況。記者孝金波攝
1931年8月11日,在可可托海以南的卡拉先格爾一帶,發生了史稱“富蘊地震”的8級大地震。這次地震幾乎影響全球,有強烈震感的范圍直徑達2500千米,甚至遠離震區12000公里的南美洲圣安胡地震臺,也記錄到長達3小時的震波。由于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,所以沒有留下大量的文字記載,但地震造成的強烈的地表破壞現象,卻因干旱少雨、無人為改造等有利條件而完整地保存下來。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,我們就開始對這條地震斷裂帶進行考察,逐步將相關數據填圖。以前我們都是扛著設備徒步上山,非常辛苦。通過多年來的研究,明確了地質情況,為地震預測提供依據。雖然都說‘上天容易入地難’,但不斷前行,就能離目標更近。”在富蘊8級地震遺址,新疆防御自然災害研究所研究員柏美祥介紹。
醫院、學校的柱子加上減隔震系統。記者孝金波攝
聲明: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。